他,出生在丝路遗迹众多的古城西安,用画笔描绘丝绸之路三十余年;他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绘万卷画,在潜心追寻着民族文化的精魂路上永不止步;他,从写实到写意,从丹青重彩到水墨黑白,但无论身份和艺术风格如何转变,那份早已融入血液的丝路情怀从未改变……本期《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——文艺名家讲故事》栏目对话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。
详细>>
我父亲杨建果是油画家吕斯百先生的学生,父亲兴趣爱好广泛,他对古典诗词、民间艺术、文物音乐等领域都有涉猎。陕西是个文物大省,我母亲是一名文物工作者。我小时候常常跟着母亲待在考古现场,看他们鉴别古代文物。父母对我的教育比较严格,上初中,我就开始临摹许多作品。1979年,我顺利地考入了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,那时的我比较沉默,不爱说话,但我画画很专心、很努力。
到了戈壁滩,我们才发现有些地方根本无法骑行。只能推着自行车走,有时候一天也走不了多少路。由于河西走廊白天日照很强,我们只能走夜路。其中的艰难险阻,现在想想都后怕。幸亏有位同伴是军属,我们就靠他带的军用地图骑行了四个月。当时,我们经常被大风吹翻,有时连人带自行车都翻到沟里去了。翻倒后再爬起来,找一个避风的地方,画速写、拍照片。
李可染先生曾经说:“六十才起步,白发还是学童。”我也对学生说:“重新来,零起步!”发现过去的不足再开拓创新,对大多数艺术家来说很难,因为大家总有自己坚持的艺术理念,但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画家,你并不代表个人,所以更要不断更新,如果不努力探索,不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,那么他的作品必定缺少中国精神。